●臺東縣池上鄉-大坡池(大坡池排水環境改善工程)
大坡池原名「大陂池」、「大陴池」或「大埤池」,又名池上大埤(陂),日據時期訛化為大坡池,是花東縱谷平原的主要池沼。根據明治43年(1910)臺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東部地區官營移民預定地」登載,大坡池面積為57甲。
大坡池位於池上東側,緊鄰海岸山脈錦園河階崖邊,標高260~270公尺,是池上斷層活動而形成的斷層池,水源來自新武呂溪沖積扇末端的伏流,以及人工水圳灌溉後的溢流水。池水向北側低地流出,成為秀姑巒溪的源頭之一,為台灣唯一的內陸淡水沼澤地,也是昔日台東縣最大湖泊,「池上」之地名即源自大坡池。
民國40年代以前,大坡池盛產魚、蝦,遍生荷花、菱角,野生鳥類數十種,且為台灣水雉最大棲息地之一。民國49年還曾以波光粼粼、寒煙澹澹景色,名列台東十景之一-「池上垂綸」。惟因池沼已進入濕生演替後期,每逢颱風豪雨,周邊俱成水鄉澤國。民國60年代以後,因「大坡大排水溝」與天然淤塞因素,使大坡池面積急劇縮減。到了75年前後,大坡池陸化更加嚴重,剩不到2公頃。
大坡池天然環境良好,孕育多種水生植物、鳥類、蛙類及淡水魚蝦,生態資源十分豐富。臺東縣政府於民國74年規畫為風景區,依據「臺東縣池上鄉大坡池風景區規劃設計」,於81年至86年間進行公共設施、服務設施、運動公園、自然公園、休閒農業及田園景觀等6個分區的開發及建設。90年以後花東縱谷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及臺東縣政府依據「池上鄉大坡池風景區景觀整備計畫」及「池上大坡池風景特定區計畫」,分別進行道路、休憩區及綠美化工程,全面砌石填土、增建設施,不但人工島堵住湧泉,大面積的卵石砌岸也取代往昔之天然景觀。結果不僅未達到促進觀光的目的,反而讓當地人對大坡池失去感情。經過一番審慎檢討,近幾年開始採行「減法工程」,拆除一些礙眼、大而無當的建築,大坡池才逐漸恢復過去的景觀。
經過多年的規劃與整治,大坡池目前水域面積約有20公頃,周邊護岸及濕地也有20公頃左右,設有環湖步道與自行車道,是認識植物及賞鳥等生態觀察的好地點,也是垂釣、健行、騎自行車等休閒活動的理想場所。
排水環境改善工程
大坡池排水溝加蓋停車場因停建無法使用,為行政院列管閒置公共設施,經池上鄉公所報請公共工程委員會同意,於97年1月16日完成拆除。拆除後之閒置空間以「池上鄉大坡池排水環境改善工程」規劃案,提報經濟部水利署第9河川局及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辦理改善活化,預定98年度辦理,計畫內容分為:景觀設施工程-入口道路改善、入口意象及停車場工程,經費1,453萬元;生態工程-河道及護岸排塊石、溝牆頂修復、水中植物植栽及入口意象,經費1,310萬元。
●臺東縣池上鄉-大坡國小(池上斷層觀測站、海岸岩石及水生植物教材園)
大坡國小位於慶豐村,面對花東縱谷名勝大坡池,東倚海岸山脈,西望中央山脈,素有「景美」之稱譽。校園建於斷層帶,是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褶曲、斷層、曲隆運動非常顯著,不論是水平或垂直變化,皆為舉世斷層潛移活動最活躍之處,每年以2~3公分微量位移擠壓,地質專家視若至寶。因此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大坡國小斷層帶設置「地形變形精密測量儀」,記錄花東縱谷移動軌跡。
除了大地動態觀測站外,操場跑道外側「東部海岸岩石教材園」,羅列海岸山脈出產之各類岩石,計有板岩、礫岩、石英、砂岩、千枚岩、白雲岩、石灰岩、大理岩、玄武岩、變質砂岩、綠色片岩、黑色片岩、絹雲母片岩和變質輝綠岩等;校門入口左側畸零地,則為「水生植物教材園」,種植菱、睡蓮、大萍、布袋蓮、滿江 紅、荷花、水蘊草、田字草、頂斑太蘭、水燭和美洲槐葉蘋等水生植物,極富教育價值。另外尚有「蝴蝶生態園」與「簡易測候站」。
●臺東縣池上鄉-池上浮圳、魚梯(歷史建築)
名列台東縣歷史建築的池上圳,在清光緒4年(西元1878年)由鳳山移民陳枝和等18名和恆春移民數十名阿美族人合力開鑿而成,當時名為「大陂圳」(又稱新開園圳,今池上圳主幹),「引新武呂溪水,西北行,長約十里,始於新開園,尾輸於大坡,灌田二百餘甲」,為清朝時期臺東地區灌溉面積最廣的圳道。圳道因新武呂溪不時泛濫,時毀時修,屢屢投入大量人力修築。今日現代化的池上圳,於民國82年完成,採用電腦自動控制,為水利設施邁進新的里程碑。自池上大橋往新武呂溪上游約3.5公里處之北側溪岸,懸崖下端仍遺有鋼筋水泥建造的圳口,「池上圳」圳名與建造年月「大正10年3月」字跡清晰可辨。
早期水利設施只顧農民灌溉,忽略溪流生態保育,未留設魚類洄游上溯的通道,因此每遇枯水期,魚兒力爭上游,卻尋無回家路的情景時常上演,引起保育人士質疑取水措施失當。農田水利會為使高身鯝魚等保育魚類能夠順利洄游卑南溪上游,自94年起陸續進行池上圳改善工程,結合生產、生活及生態的「三生」觀念,辦理池上圳進水口興建工程、導水路生態工法試辦工程及魚梯工程,讓日本禿頭鯊、何氏棘魚等珍貴魚種,在枯水期或溪水斷流時有洄流的途徑。目前魚梯工程逐漸收到成效,每年4、5月魚兒順著魚梯跳躍上溯景況已再現。
●臺東縣池上鄉-池上自行車道
以池上米聞名的池上鄉,利用田園景觀與水池、圳溝,闢建出親綠又親水的環圳自行車道。車道位於池上鄉台9線東側池上米主要產區,全線依照地形和原有的鄉間小路、寬廣的田野風光,搭配豐富之鄉土人文,精心串聯而成,走一趟環圳自行車道等於完成一次池上深度之旅。
環圳自行車道由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規劃設計,全程11.5公里,共有A1、A2主線道及較具挑戰性的山區支線道2條路線,A1主線道環繞大坡池,全程約1~2小時,以大坡池的豐澤橋為起點,入口標示牌結合腳踏車雕塑,充滿藝術氣息。途經綠色隧道,連接池上水圳路線,沿線景點豐富,有杜園、小水車、汲水亭、大水車、浮圳、大觀樓、池上米主要產區、邱宅斷層、錦園橋等,轉進大坡池環池道路後,由右邊繞回入口處。A2主線道由大觀樓轉進,遇岔路左轉之後再左轉進入伯朗大道、保安宮、慶錦路,再接回A1主線道。A1及A2路線高低落差約5公尺,路面平緩,騎自行車輕鬆不費力。支線道起點同位於大觀樓,沿路標前進可經萬安社區公園,從萬安國小右側右轉,往上就是著名的萬安磚窯,此路段高低落差約30公尺。再往前不遠的地方左轉,為一大片的相思林,沿路前進即可銜接主線道回到終點。
東部自行車路網示範計畫
為推展節能減碳之綠色人本運輸服務,促進新興產業及人文旅遊之發展,行政院「配合節能減碳東部自行車路網示範計畫」,希望利用東部地區豐富天然遊憩資源,整合自行車與鐵路、公路客運系統,優先將東部地區發展成為自行車路網示範地區,進一步結合觀光旅遊行銷推廣。
為了架構完善且務實的自行車友善騎乘環境,行政院預計98年至101年12月投入7.91億元建設東部自行車路網,第1階段以「自行車遊憩島」為目標,以所建構之自行車路網,達到東部自行車遊憩觀光之功能;第2階段以「自行車生活島」為目標,希望藉由中央與地方共同推動與努力,引進民間資源,創造長遠的生活面經濟與文化價值,提昇東部地區每年旅遊至200百萬人次。
本計畫工程由公路總局主辦,分工情形如下:公路總局-完成13條地方性自行車路線,提供福隆地區31.5公里、宜蘭濱海22公里、花東縱谷地區78.5公里、東海岸23.1公里之休閒旅遊自行車道;鐵路局-推拉式自強號之快遞車廂改單車置放室(共32輛)、莒光及復興號改折疊車及大件行李置放室、3等客車之守車改裝為自行車置放室;觀光局-(1) 辦理福隆地區自行車道休憩服務設施、(2) 配合公路局建置石城至澳底及石城至頭城等自行車道休憩服務設施、(3) 整建鳳林自行車道及光復馬太鞍自行車道,以及改善周邊公共服務設施、(4) 改善福隆地區、鯉魚潭及關山自行車道周邊自行車服務設施及指標雙語化、(5) 辦理宜蘭濱海、瑞穗、玉里、羅山、大坡池、鹿野、三仙臺至成功鎮等7條自行車道整建及周邊公共服務設施改善、(6) 於臺2線、臺9線、臺11線沿線主要遊客服務中心設置多功能休憩設施,提供遊客淋浴、維修及休憩等服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