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後,乘著涼爽的晨風,前往因拍攝電影「古墓奇兵」而大紅大紫的塔普倫廟(Ta Prohm)。此廟建於12世紀末,尊奉婆羅門教及佛教,在第一次修復工程時,特意保留發現時的傾圯狀態及深入石造建築裡的大樹,因此迎面可見巨大的樹木盤踞在圍牆與廟門,形成木石生死與共、相互依存的特殊畫面,這也意外成為遊客最鍾意的景點。
加亞巴爾曼七世為其母親興建的塔普倫,建於1181年,與尊奉其父親的「寶劍塔」遙相呼應。加亞巴爾曼自許為佛陀轉世,其母親就是佛陀之母,又被尊稱為「智慧女神」,寺內原供奉許多以其母親形象雕刻而成的女神像。根據記載這座建築原名為「Rajavihara」,意指「皇家僧院」,長住其中的人至少萬人以上,包括祭司、舞者、行政人員及僕役等。從發現的一座碑銘上得知塔普倫不只是個寺廟,還兼具佛教大學和城市功能,不難想像當時熱鬧輝煌的景況。
塔普倫共有5層圍牆,最外圍長約1000公尺、寬約650公尺,從外到內都是相同高度,沒有層層往上的寺廟山結構,不知是否和佛家眾生平等的宗教觀有關。由東塔門進入後,可見到第1、2圍間有座長方形建築,在寶劍塔的記載裡稱之為「聖火休息處」。第2、3圍間還有另一座刻滿阿普莎拉仙女的長方形建築,名為「跳舞大廳」,可能是祭典時舞者獻舞之處。這2個建築,都是加亞巴爾曼時期所特有的型式。
塔普倫最外層圍牆的4面各有門樓,每座門樓各有3個出入口,以中央最大,目前主要出入口為第2圍的東、西2座門樓。門樓上有類似巴戎廟的佛面塔,但只有西、北兩座佛面塔保存狀況尚可,只是門楣和牆上關於佛本生故事的浮雕,以及牆面上的阿普莎拉己不甚完整。前者應該都是加亞巴爾曼七世繼任者毀佛之結果,後者則是樹木藉由鳥類傳播深入石縫生長,破壞建築,以及1431年暹人入侵時大肆劫掠與紅土岩屋頂容易風化,造成崩塌。
由於長年來之破壞,塔普倫大部分已無法復原,許多地方己崩塌,參觀時必須循著木棧道及指示路標行進。跟著導遊腳步,細心觀察可以發現有1尊阿普莎拉仙女被樹根糾纏,巧妙的只露出臉部。還有吳哥窟遺址中唯一1尊生氣的阿普莎拉仙女雕刻,不過看來看去,只覺得只是嘴唇厚,為何形容成生氣呢?或許是希望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吧!另外盤根錯節的銀板樹樹根,有的宛如妖精面孔,有的像是鷹爪般緊緊抓住圍牆,姿態百異,成為遊客取景留念最佳的場景。站在粗大壯碩的樹根旁,人變得非常渺小,心境卻不由開闊。
隨後參觀塔凱歐寺(Ta Keo),寺中供奉婆羅門教3大天神之一的濕婆神。此寺是吳哥窟遺跡裡很特別的一座,建造過程跨越2個王朝,建築本體完成後,因故停工,因此4面的門樓僅有東面門樓有雕刻。從這裡可瞭解吳哥窟遺址群之建築,都是先堆疊出本體後再行雕刻。
抵達時,見到地面上有油桐種子,特別拍了相片記錄,它會像竹蜻蜓一般旋轉飛舞而下,煞是漂亮。算是欣賞油桐花之外,另外一種不同的美麗吧!只不知在臺灣除了推薦5月雪外,是否也能多點巧思創意,給這些竹蜻蜓驚嘆的讚美。
塔凱歐寺由加亞巴爾曼五世(Jayavarman V)於985年開始興建,但這位年輕的君王在位時間很短,未及完工便去世。未接續完成原因可能是吳哥君王慣例建立自己的神廟以顯王威,所以不想接手,也有可能是因為後繼的加亞維羅巴爾曼在位的時間也不長,即被蘇亞巴爾曼一世奪權,因此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這件工程。有學者提出第3種假設,認為頂層的塔廟有雷擊痕跡,或許因此被認為是惡兆而停工。
塔凱歐寺是首座完全以砂岩建造而成的大型建築,因為青灰色的砂岩十分堅硬,很難切割與雕鑿,再加上完整切割與精準堆疊成形,都需要極高的建築技巧,因此可說是吳哥建築裡的重要里程碑。其形式已有小吳哥城的雛形,2層圍牆及高22公尺的3階金字塔。最外層圍牆約122×106公尺,而且2層圍牆都已有迴廊之型式,只是磚造屋頂早已崩塌。寺廟山的階梯十分陡峭,達55度左右,以東側較易攀登。東側的樓梯底有神牛難迪雕像,因此塔凱歐寺應是以濕婆為主神。
導遊在簡單解說後,叮囑我們上下階梯需特別注意。循著導遊指示的路徑,由南側爬上去,由於塔凱歐寺未完成,塔廟並未奉祀神祇,因此只有婉棋、振華及又華爬上最頂層塔廟,瑛艷姐和我在第2階便停下腳步,這也是我唯一1座沒上到最頂層的神廟。5個人上下對望時,瑛艷姐碰到1位歐美年輕帥哥,逮到難得的機會,趕緊來上1張合照,至於婉棋還待在最頂層,等到追下來後,這位帥哥早就不知去向了。
瑛艷姐與我從東側下來,這幾天來的經驗,上去容易、下來難,每1階都要很小心,真不知當時階梯這麼陡是為什麼?讓人上下時都必須低著頭表示尊敬嗎?中間停下來拍了神牛難迪雕像,這裡的人民信仰很虔誠,幾乎只要有神像就有人捻香朝拜。至於東側圍牆內外,則可看到已雕刻好的三角楣散落地面上。
下來後已是汗水淋漓,大夥坐在小販攤子前喝椰子汁消暑,同時來1張團體照。之後為了吃椰仁,振華還掄起削椰子的刀子,作勢威嚇狀。不過剖開後,終究沒那麼大的肚量,只意思意思吃了一些。
再度驅車前往參觀塔瑪儂遺址(Thammanon)及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由於這兩座神廟的記載少之又少,甚且連建造者都無法確認,只能就其建築特色,推測為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之建築。廟中主神為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毗濕奴,與其他神廟最大的差別,就是牆上的阿普莎拉仙女手肘處鏤空雕刻,因此顯得更加立體。現由中國專家負責維修,維修過程依法令規定,補上之石墩或石柱都不可有任何雕刻,以作為區別。
小巧精緻的塔瑪儂神廟,位於大吳哥城的勝利門門口,與周薩神廟分列勝利大道兩側。兩座建築雖然位在鏡射位置,但並沒有任何碑銘記載兩者的關聯,而且勝利大道興築的時間應該比這兩座神廟稍晚。
塔瑪儂最外圍有紅土岩砌成的圍牆,只有東、西兩座門樓,東門樓是原本的主要出入口,前方有十字露台;中央塔樓的高度最高,內原供毗濕奴,現在則為佛像;門樓東側有座延伸而出的廳廊,推測是供朝聖者參拜休息所用;南側有1座藏經閣。
塔瑪儂西塔門的三角楣上雕了濕婆神苦修;藏經閣的「三重」三角楣最上層,描述「攪拌乳海」故事、中間則是《羅摩衍那》裡羅摩、拉斯曼和悉達在森林裡的場景。中央塔樓內,東向門楣上的毗濕奴騎乘在人形迦羅上,雕刻生動有力。另外外牆上的阿普莎拉,保存狀況也很不錯。
與塔瑪儂隔著勝利大道相對的周薩神廟,規模比塔瑪儂稍小,不過四面都有塔樓,型式類似小吳哥城,推測也是由蘇亞巴爾曼二世或其高官所建,目前保存狀況不佳。
建築群裡以東門樓規模最大,呈十字形5個廳室,這裡的三角楣雕飾最佳,其中又以南向出入口的三角楣,描繪猴王巴林(Vali)和須羯哩婆(Sugriva)兄弟鬩牆的畫面最精彩。和其它吳哥遺跡不同之處是:西門樓外側有架高的引道從暹利河畔而來,兩側設有一列仿燈籠座的石柱列,連接中央塔廟至東塔樓,但功能不明,推測應和祭祀有關。
ps. 資料節錄自雄獅旅行社及mook網站,有部分之修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