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前往柬埔寨最古老的歷史建築,更是吳哥窟遺址的前身-羅洛士遺址群參觀。


西元802年,加亞巴爾曼二世結束柬埔寨分裂的局面,在靠近羅洛士地區登基為王,為了維持統一,故試圖將王權神格化,於是建廟舉行祭典,是為現今的羅洛士遺址群,其中包含羅蕾寺(Lolei)、比列科寺(Preah Ko)、巴孔寺(Bakong)。此地區現由法國主導修復工作,為了保持遺址原貌,對於建築細節莫不費心研究,譬如磚面的黏合不用水泥,而以棕糖、石灰、糯米漿混合而成,還有部分神廟的石塊被一一編號拆下,準備在電腦的輔助下恢復原貌。


首先抵達羅蕾寺。興建於羅洛士遺址的人工湖Indratataka Baray中央的羅蕾寺,是吳哥遺址裡第一座島廟,只不過現在人工湖已乾涸,看不出島廟的形式。


羅蕾寺原由因陀羅巴爾曼一世規畫,但由其子亞蘇巴爾曼一世(Yasovarman I)完成遺願,於893年完工,敬獻給其父。目前所在的平台約為90×80公尺,平台上有4座磚造塔廟,座西朝東,前2座獻給父系祖先,後2座獻給母系祖先,可從牆上雕的男女守護神辨別,形式和比列科寺相仿。雖然以磚為主要建材,門柱、門楣和假門都以砂岩為原料,門楣上的雕刻十分精彩。男女守護神則是在磚上敷泥雕刻而成,至今仍栩栩動人。很特別的是4座塔廟的中央有座林迦,而且4個方向分別有砂岩造的排水道,這是祭祀時,國王澆水於林迦座上,為了讓聖水向四方流出,供官員和民眾取用。目前南側有座現代僧院,其建築可能是興建羅蕾寺時,隱士所興築的居所所改建而來。


 


導遊才解說了一半,焦點一下子全部轉移到旁邊可愛的小朋友身上,眾人尤其鍾愛與眼睛大大、掛著耳環的1位小妹妹合影留念,至於遺址有怎樣的歷史、背景,早就忘光了。離去前看到1株長著奇特果實的植物,經導遊介紹之後,才知道是鼎鼎大名的諾麗果。


 


隨後來到比列科寺,此處又名聖牛廟,來自於3座主建築前的神牛難迪像。在吳哥遺址裡,所有難迪都是面向寺廟內,不像其它雕像都是面朝外,因為牠永遠等待主人濕婆神的使喚。


比列科寺由因陀羅巴爾曼一世(Indravarman I)建於879年。型式為2層圍牆,外圍以紅土岩砌成圍牆,外有護城河長約400×500公尺。第1、2圍間有藏經閣,只不過現在第1層圍牆幾乎完全看不見。第1圍內為祭祀聖地,有6座主塔,磚造塔廟分2排在同一平台上,祭祀加亞巴爾曼二世的祖先們。前排最中央座最高是獻給其祖父,也是吳哥帝國的開國君王加亞巴爾曼二世(Jayavarman II),北側塔廟獻給其外祖父,南座給其父親,後排塔廟規模較小,分別獻給前述祖先的妻子。塔廟內原立有神像,而非代表濕婆神的林迦,這在吳哥地區十分少見,只不過現已蕩然無存。前方3座塔廟的石門上雕有碑銘,提供許多關於比列科寺的資訊。


第1圍以外的其它區域,可能是皇宮所在地,但目前仍無具體證據。比列科寺以磚為建材,外敷灰泥,並在灰泥上雕刻。外層的灰泥以黏土加上細砂、椰糖、檸檬和水和成,黏合度很高,也很容易雕鑿,目前尚留有多座淺浮雕和門楣,經過千年風化依然細緻動人。門框和守護神所站立的神龕則採用砂岩,前3座外牆雕飾男守護神,後3座則是女守護神。


比列科寺階梯的第1階造型十分特別,與巴孔寺每1層的第1階相同,均為皇冠的樣子,周邊雕刻的花紋依然清晰可辨。至於3座神牛難迪像及石獅也保持相當不錯的狀態,但牆面上的灰泥雕刻下半部則是風化殆盡。


 


離開比列科寺後,搭車前往此行最後一個景點巴孔寺參觀。


戰功彪炳的加亞巴爾曼二世,選擇在羅洛士遺址建立新都,稱之為Hariharalaya。其孫子因陀羅巴爾曼一世,於879年在此興建比列科寺奉祀祖先,接著於次年完成其父親所建的巴孔寺,作為Hariharalaya之國廟。


巴孔寺是吳哥遺跡裡第1座以砂岩為主要建材的建築。其型式為3層圍牆,內外兩層護城河,外圍有邊長約800公尺之護城河。第1圍內有寺廟山的型式,是吳哥遺址裡首創,而且看來十分完整,這得歸功於法國考古隊於1940年的重建。


現在以第2圍的東門樓為主要出入口,參道上巨大的7頭蛇欄杆,已具吳哥建築黃金時期的雛形,不過蛇欄杆緊貼地面,後來才發展成架高欄杆狀。第1圍內以寺廟山為最主要建築,底層四周環繞8座磚造小建築,每邊2個。根據碑銘記載,這8座建築裡供奉代表濕婆神的8種替身(Murti),建築外都有灰泥雕刻的守護神和阿普莎拉,保存狀況還算良好。4個角落也都有紅磚建築,另東北和東南角的建築,其屋頂中空的建築樣式很像火化場。根據學者推測巴孔寺占地廣大,第1、2圍間應是皇室住所,所以這兩個建築為皇室火化場的可能性很大。


參道兩側各有1座東西向長形建築,形式很類似塔普倫和寶劍塔的跳舞大廳。往寺廟山的東向樓梯口有座聖牛難迪像,所以巴孔寺的主神無疑是濕婆神。寺廟山有5層,由下而上分別象徵那迦、迦樓羅、羅剎、夜叉和須彌山上的眾神。4個方位都有階梯可登上頂層,而且每階都由1塊巨大的砂岩打造,兩側有石獅護衛。下方3階的每個角落都有石象,可惜已不甚完整。第4階有12座砂岩造的小神龕,內奉12座林迦。
頂層的砂岩塔廟看似有4面出口,但其中3面是精美的假門,只有東向門為實際出入口。門楣和三角楣雕滿故事,其中又以北面門楣最精彩,雕著《羅摩衍那》裡拉斯曼被大蛇所纏住的場景。塔廟內供奉林伽,但16世紀時曾改成大乘佛教的佛像,塔廟前還可見到8~10世紀的吳哥寺廟裡所特有的半月形階梯。


羅洛士遺址群周邊土質為紅土,在夕陽映照與綠蔭襯托之下,顯得特別漂亮。不過據導遊之解說,一到雨季,此地由於地勢低窪,很容易發生積水現象,到處泥濘一片,可不是現在美麗的模樣呢!


驅車返回暹利路上,順道至皮雕學校參觀。由於柬國政府將整個吳哥窟委託經營,包括導遊、售票等,據聞都屬於越南某家跨國企業管理,因此除非是真的自由行,或是自行組團安排行程,否則參觀景點、深度及時間順序很難有太大的變化。所以當我們抵達皮雕學校時,也有不少外國遊客同時到來。學生在外面一字排開表演,歡迎遊客蒞臨後,回到室內,眾人跟著魚貫進入簡陋的室內,自由挑選由學生自行雕刻的皮雕作品,付款後與創作的小朋友一起合照,然後或觀看小朋友擔綱演出的皮影戲,或在旁聆聽瞭解學生上課的情形。最後,在導遊的呼喚下,依依不捨告別皮雕學校。


 


今晚安排在暹利市區老市場洋人街旁的餐廳用餐,地點就在前2天午餐之餐廳斜對面而已。因為大家都很想把握在暹利的最後一晚,彼此私下交換意見,希望用餐完畢直接逛夜市,然後自行返回旅館,所以心思全不在菜色的好壞。但導遊一路強調嘟嘟車危險,還是由司機開小巴接送比較好,因此即便夜市就在餐廳旁邊,眾人還是得裝作若無其事,乖乖跟導遊回到旅館。


回到旅館,向導遊領了購買的名產,回房裡待了一會兒後,偷偷溜到樓梯旁,確認導遊已經離開,於是呼喚其他人大廳集合。請櫃台叫了2輛嘟嘟車,8個人一起前往洋人街享受夜生活。


到了夜市,先是看看油畫、小魚腳部按摩,之後為了受命同事請託,在販賣桌巾的攤位花了不少時間殺價,婉棋還拿起水布與店家的計算機當起了老闆,後來婉棋發現一家賣明信片及郵票的攤位,買了明信片及郵票讓大伙當場簽名後,託小販代為寄回臺灣。


離開夜市,往洋人街走去,振華與又華為了要買蛇酒(酒瓶中裝有眼鏡蛇),讓我們先在街口等一下。不一會兒功夫,我們就被傳來的音樂及掌聲吸引。走近一瞧,圍繞的人群中,10位外國遊客組成的樂隊正起勁地演奏


(待續)


ps. 資料節錄自雄獅旅行社及mook網站,有部分之修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en 的頭像
    sen

    sen的異想空間

    s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