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理自網路


 


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中央的卡帕多奇亞,東到凱瑟利(Kayseri),西到阿克薩萊伊(Aksaray)、南到尼第(Nigde)、北到哈裘倍克塔修(Hacibektas),面積廣達20,000平方公里。由奈夫夏(Nevsehir)、葛勒梅(Göreme)及厄古普(Ürgüp)構成的三角地帶,是卡帕多奇亞的觀光精華區,區內最重要的2處地形美景及宗教重區,一是葛勒梅露天博物館,一是濟爾維戶外博物館,前者可見洞穴教堂,後者則是綿延的奇岩山谷、仙人煙囪等,1985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數百萬年前卡帕多奇亞東西兩座火山Erciyes及Hasan大爆發,火山灰泥掩蓋了整片地區,岩漿冷卻後,人類的足跡就跟著踏上這塊土地,經過長年累月風化與雨水的沖蝕,堅硬的玄武岩與石灰華,形成各種形狀的奇石怪岩,留下傳奇的仙人煙囪,以及基督徒利用高岩巨石避難的洞穴社區。
考古證明早在3,500年前,住在這裡的人們就有了女神崇拜、精巧的珠寶及陶磁手藝。而最明確的歷史是西元前1200年,西臺人首先在此建立帝國。繼腓尼基人自歐洲跨海而來後,波斯人正式給它「美麗的馬鄉」─Cappadocia之名,因為這裡進貢了最健壯的馬和金、銀藝匠。之後消滅波斯的亞歷山大大帝,則將勢力擴張北至黑海、西到幼發拉底河,讓希臘化文明因此主宰整個地區,希臘人也大量移民至此。
基督教開始萌芽,卡帕多奇亞是最虔誠之地,教堂、修道院、隱士修行所佈滿整個區域,不但有多位聖徒、聖者出身此地,先知約翰等人更在此留下足跡。即使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在11世紀佔領安納托利亞高原,這兩大宗教的住民依然和平相處,基督徒廢棄的教堂加建個尖塔,就成了清真寺,此時也是豐富卡帕多起亞文化最深的時代。之後為了抵禦強悍的阿拉伯人入侵,當地的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利用這裡的特殊地型,鑿出洞穴房子、教堂,形成洞穴社區,巨石內錯綜複雜,廳室無數,最大洞穴社區可容納高達600人。
不知從何時開始,卡帕多奇亞人所有地面上的活動,包括豢養牲畜、釀酒、生活及教育全都移往地下,建立了讓人嘖嘖稱奇的地下都市,其中以德林古優地下城(Derinkuyu)最為出名。地下城的來歷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拜占庭人為了逃避阿拉伯人的追擊而建,也有人說是基督徒為了防禦羅馬軍隊的襲擊的「臨時避難所」,比較可靠的考古證據也只說明西元前401年西臺文化時期,地下城就開始有了雛型。
隨著鄂圖曼帝國的強大,基督教在此地逐漸式微,但仍然享有宗教自由,直到1924年希臘、土耳其交換住民,基督徒才撤出卡帕多起亞。不過留在此地的教堂、修道院,具有地中海門飾窗雕的住宅,依然是當地人刻意保留的美麗資產。
■葛勒梅露天博物館(Göreme Açik Hava Müzesi):葛勒梅露天博物館面積相當大,約莫有30座教堂,全是9世紀後,躲避阿拉伯人追擊的基督徒開鑿的十字架形式、圓拱頂教堂。在9處開放的教堂中,有的壁畫以線條及幾何圖案來描繪基督的聖像,如芭芭拉教堂(The Barbara Church),也有如區內最大的托卡利教堂(The Tokali Chruch),運用藍底紅線條及白色描繪出神情傳神的壁畫,其中以描繪耶穌基督一生壁畫最為優美。至於伊拉尼教堂(The Yilanli Church)內1位裸體白鬍老翁,卻有著女性胸部的怪畫像,那是傳說中的埃及聖女Onouphrios,由於長得太美,不斷遭到男性騷擾,讓她無法專心修道,於是她每天向聖母祈禱,上天終於讓她的面容變成男性;Elmali Kilise教堂規模雖小,但是非常美麗,又名「蘋果教堂」,位於立岩上,必須通過狹窄的岩棚始可進入;Karanllk Kilise教堂由於窗戶很小,光線照不到教堂內,因而又有「黑暗教堂」之稱,也因此繪畫不易褪色,保存良好。
岩窟教堂的石灰壁畫,均以石灰泥塗抹在石壁上,利用潮濕之際,把顏料畫好後再上到石灰底上。博物館開放時間8:00~17:30,托卡利教堂需另買門票,夏季炎熱要注意防暑。
■德林古優地下城(Derinkuyu):地下城大概在西元8世紀後就漸漸荒廢了,直到本世紀才一一被發現,目前已知有36座,每一座可參觀的部分僅佔20~40%左右。第2大的德林古優地下城,可供三千至五千人於此避難,窄而複雜的通道只容1人進出,垂直開口的循環通氣孔深達數十公尺,可讓最深的第8層保持均溫的清新空氣,而利用槓桿原理推動的兩噸重大圓石門,更是地下最堅固的堡壘。目前參觀者可以抵達地下5層,5層以下還有數層,但是尚未挖掘出來,開放時間9:00~17:00。
■恰烏辛(Çavusin):由於岩山崩落,原本的歷史小城恰烏辛在數十年前廢村,遷移到現在的公路旁,但恰烏辛教堂(Çavusin Kilise)遺跡的天井壁畫依然亮澤無比,細緻而鮮豔,教人無法相信那是數百年前的作品。
■濟爾維戶外博物館(Zelve Açik Have Müzesi):卡帕多奇亞各種不同造型的仙人煙囪,美麗的自然景觀,全部集中在此。站在怪石嶙峋之谷地中,可以體會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博物館所有岩石幾乎都有開口,或大或小,有住家、教堂及基督徒的避難所,最上方還有鴿子洞,是卡帕多奇亞人非常完整的住居縮影。
■巴夏倍(Pasbag):這裡除了是卡帕多奇亞的最高處外,還擁有全卡帕多奇亞最美、最可愛的仙人煙囪(Fairy Chimney)。玄武岩的仙人煙囪全是多頭式、載尖帽的,非常特別。傳說精靈就住在這些煙囪石內,因此有此一稱。
■阿凡諾(Avanos):流經市中央的「紅川」,是土耳其最長的內陸河,因為富含鐵質,非常適合做陶器,從鄂圖曼時代起便是著名的陶磁小鎮。
■烏奇夏(Uçhisar):烏奇夏指的是第3個堡壘的意思,另2個則分別是厄古普(Ürgüp)及歐塔希沙(Ortahisar),但以此處最具地險。烏奇夏離葛勒梅不遠,有迷你巴士專程跑這條路線,開放時間8:30~18:00,10月~3月8:30~16:30。
■鴿子谷(Pigeon Valley):鴿子對卡帕多奇居穴居居民來說,不但有傳信的意義,也是營養及肥料的來源,所以在洞穴社區內或附近,都可發現大量的鴿子洞,但像鴿子谷這樣規模卻絕無僅有。
■歐塔希沙城(Ortahisar Kale):歐塔希沙城是平頭式的龐大岩塊,由於崩落之故,穴居的房子已完全洞開。登頂後可以瞭望整個葛勒梅鎮,小鎮有多座教堂,其中一座名為葡萄教堂(Üzümlü),可見釀酒是此地重要之經濟活動。開放時間8:30~18:00,10月至3月9:00~16:30。
■厄古普(Ürgüp):位於特曼尼山丘(Temenii Hill)下,舊名Osiana,自亞歷山大大帝時代就出現在地圖上,四周圍繞的岩石奇景及豐富的特產,為此地帶來絡繹的商旅。突厥鄂圖曼時代,更是大力建設此地,所以現在是奈夫斯夏省(Nevshire)最富有也是景觀最豐富的城市。
厄古普鎮的市中心在吉姆夫利耶廣場(Cumhuriyet Meydani)四周,離長途巴士站(Otogar)走路約五分鐘,附近有旅遊服務中心、銀行、旅行社及旅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en 的頭像
    sen

    sen的異想空間

    s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