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理自網路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第一大城,位於土耳其西北部,地理位置特殊,處於黑海與地中海、巴爾幹與安那托利亞間的戰略要地-博斯普魯斯半島上,是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大陸的城市,也是希臘羅馬文明的集中地。過去曾作為拜占庭及鄂圖曼帝國的首都達2,000年,一直為重要的政治、宗教和藝術中心,擁有古文明演進及東西方文化交會合流的重要收藏,特別是小亞細亞及安納托利亞高原豐富的文化資產,1985年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伊斯坦堡最精華的地區就屬老城,其中伊斯蘭教最珍貴的資產聚集在蘇丹阿梅特區,包括托普卡匹皇宮與聖索菲亞大教堂。托普卡匹皇宮是昔日蘇丹皇之住所,洋溢波斯風情及中國色彩。聖索菲亞大教堂外,是設計別緻的藍色清真寺,有六根高聳的傳音尖塔。老城還包括倍亞濟區、艾米諾努區及法堤,景點則還有考古學博物館(Arkeoloji Muzesi)及圓頂市集(Kapali Carsi)等。
新城(New Town)分為塔克辛廣場與博斯普魯斯海峽,建於16世紀,與舊城隔了一個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景觀大不相同。在這裡可以欣賞穆夫拉納旋轉舞,也可以參觀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場景佩拉宮。
以下概略介紹:
一、蘇丹阿梅特區(Sultanahmet):伊斯坦堡最精華的觀光區在老城(Old Town),而老城的蘇丹阿梅特區(Sultanahmet)則聚集了最富盛名的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融合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聖索菲亞大教堂(Ayasofya),金碧輝煌的托普卡匹皇宮(Topkapi Sarayi),以及令人心神蕩漾的地下宮殿(Yarebatan Sarnici)。
■藍色清真寺(Sultan Ahmet Camii):又稱蘇丹阿合麥特清真寺,西元1609~1616年間由蘇丹阿合麥特建造完成,整座建築由大石頭疊建,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寺的頂端有1個大圓頂,周圍環繞4個較小的圓頂,下方還有30個更小的圓頂,周圍有六根傳音尖塔,屬世界之最。
清真寺全部用大理石建造,地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地毯,面積達4,600平方公尺,可同時容納5,000名伊斯蘭教徒祈禱,四周有260個大小不一的窗戶,玻璃窗戶上鑲嵌五顏六色的圖案;牆壁用藍、白兩色的依茲尼克(Iznik)磁磚裝飾,充滿典雅精緻的肅靜感,透過彩色玻璃射入的光線,在藍色的磁磚上反射,顯現出奇幻迷離的色彩,因此稱為藍色清真寺。它是伊斯坦堡伊斯蘭教徒的朝拜處,入內要脫鞋,伊斯蘭教徒們可以從正門進入,非伊斯蘭教徒的觀光客則只能由側門進入,開放時間8:00~18:00,無休,但每天5次的祈禱時間,觀光客不得入內。不收門票,但在出口處可自由樂捐。
■聖索菲亞大教堂(Ayasofya):又稱阿亞索菲亞博物館(Ayasofya Muzesi),西元325年君士坦丁(Constantine)大帝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亞(Haghia Sophia)始建,後損於戰亂,西元537年查士丁尼(Justinian)皇帝進行重建,作為基督教的宮廷教堂。拜占庭式的巨大圓頂,直徑達30公尺,離地高55公尺;六根藍色圓柱從艾菲索斯的阿耳特彌斯神殿移來;紅色柱子則是千里迢迢由黎巴嫩的巴魯貝克神殿運來。
西元1453年6月,卾圖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攻入君士坦丁堡,下令用灰漿遮蓋住教堂內所有拜占庭馬賽克壁畫,搬出所有基督教雕像,並在周圍修建4支鄂圖曼式尖塔,改為清真寺,這就是今天看到的聖索非亞大教堂面貌。
擁有近1700年歷史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未興建前,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期間雖變成伊斯蘭教的清真寺達500年之久,但現在教堂內部依然保存當初的原始面貌,圓柱、畫廊、閃閃發光的馬賽克鑲嵌工藝,以及牆壁上的天使與其他拜占庭的雕像,都值得一覽。開放時間9:00~18:00,星期一休館。
■托普卡匹皇宮(Topkapi Saray):位於博斯普魯斯半島頂端的高地上,從這裡可以眺望黃金角及博斯普魯斯海峽。宮殿建築於西元1466年,數百年來都是蘇丹的住所。1924年宮殿對外開放,1991年改成博物館,將400多個房間公諸於世,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博物館,展出高達86,000件富有歷史意義的手工藝品。
皇宮以依山面海的帝王門內,1尊19世紀的巨型大炮「托普卡匹」為名。宮殿外側被稱為第1庭院,以蔥鬱綠蔭聞名;第2庭院的右側,現為水晶製品、銀器以及中國陶瓷器的收藏展示館,左側是蘇丹的後宮深宅;第3庭院有謁見室、蘇丹阿合麥特3世(Sultan Ahmet Ⅲ)的圖書館、蘇丹和其家庭的服裝展示館、珠寶館以及價值連城的中世紀撰本繪畫書籍,其中世界最大、重達3公斤的祖母綠寶石及世界第2大、重達86克拉的鑽石就陳列在珠寶館;宮殿中央是聖遺物室,陳列鄂圖曼蘇丹繼承自哈里發(Halife)或伊斯蘭教皇,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寶物。開放時間9:00~17:00,星期二休館,參觀後宮(Halem)得另購門票。
■朵爾瑪巴切皇宮(Dolmabahce Saray):19世紀中葉由Abdul Mecit蘇丹在濱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所建之皇宮,部分托普卡匹皇宮裡的物品同時被遷移至此。當時鄂圖曼土耳其與歐洲國家往來密切,因此皇宮建築內外都很歐化,尤其內部的裝潢設計,以極盡華麗的巴洛克式及維多利亞風格為主,但也保留如土耳其式浴場的建築風格。開放間除星期一、四外,每天9:00~17:00。
■地下宮殿(Yarebatan Sarnici):開放時間9:00~17:30。
■地毯展覽館(Kilim ve diz Dokma Yoygilar Muzesi):位於聖索菲亞大教堂對面,蘇丹阿梅特公園旁的地毯展覽館,原先為鄂圖曼帝國蘇雷曼大帝最寵愛的妻子,也是「全鄂圖曼最有權勢的女人」羅珊娜建造開放給一般大眾享受土耳其浴的浴場。
■君士坦丁賽馬場(Hippodrom):和羅馬帝國的許多城市一樣,身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當然不能沒有競技場。然而歷經更迭,原先的競技場早已變成現今的賽馬場,觀眾台的石塊則化成其他君士坦丁堡重大建築材料,像藍色清真寺就用了最多的石塊。
賽馬場廣場內有一座純鄂圖曼式噴泉亭,是日耳曼皇帝威廉2世送的。廣場上3座紀念碑各是拜占庭帝國的隆盛,最靠近噴泉亭的「君士坦丁紀念柱」(Column of Constantine0,紀念君士坦丁大帝的豐功偉業;中間的蛇柱(Column of the Serpent)半截在地底下,黑黝黝的柱身上纏著1條9頭蛇,是君土坦丁大帝從希臘德爾菲的阿波羅神殿搬來;最遠處的是方尖碑,則是拜占庭皇帝Thedosius從埃尼尼羅河河畔的卡納克神殿搬來。
■土耳其及伊斯蘭美術博物館:開放時間10:00~17:00。
■冷泉小徑:位於聖索菲亞大教堂後面,粉彩色牆壁的鄂圖曼風格的木造房舍比鄰而立,陽光穿透樹間灑在鋪石的道路上,彷彿讓人穿越時光隧道。
■圓頂市集(Kapali Carsi):起源自早期鄂圖曼帝國的圓頂市集,佔地20萬平方公尺,超過4,000間商店,光是出入口就有18個,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迷宮,也是到土耳其「收穫」最多的地方。販賣的物品以手工藝及特產為主,通常約有七、八成的殺價空間。
二、倍亞濟區(Beyazit):蘇丹阿梅特區感覺上像鄂圖曼帝國時代皇室貴族活動的範圍,而平民百姓作息活動的地區,則在倍亞濟區,2區之間以迪旺街(Divanyolu Cad.)連接。這條街現在是舊市區最重要的金融街,也是觀光客活動最熱鬧的地方。
三、艾米諾努區((Eminonu):以跨黃金角(Halic)的加拉達橋(Galata Bridge)為中心的艾米諾努區,是老城通往新城(New Town)最重要的關口,也是諸多渡輪站集合地、巴士總站。
■加拉達橋(Galata Bridge):跨越黃金角的加拉達橋是舊市區通往新市區最重要的關口,經常是人山人海,尤其是攤販特別多。橋上從早到晚總是站滿清一色的男性釣客在此垂釣,悠閒的釣客與忙碌的車陣人潮相映成趣。
■耶尼清真寺(Yeni Camii):艾米諾努區一帶最突出的建築,外觀和諸多清真寺無異,主圓頂、數個小圓頂、兩根指向天空的伊斯蘭教尖塔。走進清真寺,方型廣場中照例是潔淨泉,寺內一樣鋪滿祈禱毯,入內一定要脫鞋,女生則要注意穿著及頭戴頭巾。
四、法堤
■卡里耶博物館:開放時間9:30~16:30,搭計程車或於加拉達橋旁巴士總站搭37E路巴士,在Kariye站下車後,往前走到第一條路Kariye Camii Cad.右轉走五分鐘。
五、塔克辛廣場(Taksim):廣場四周是土耳其最現代化的一帶,航空公司、現代化大飯店多在此地。瑪爾瑪拉大飯店(The Marmara)騎樓的露天咖啡座,像是寧靜綠洲;廣場上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紀念像(           )經常有人獻花致敬。
六、博斯普魯斯(Bogazici):博斯普魯斯、黃金角及瑪爾瑪拉三面水域帶給伊斯坦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定位,其中又以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為重要,它不但讓伊斯坦堡分屬歐、亞大陸,鄂圖曼帝國更藉著這片水域通過黑海,把勢力從巴爾幹半島直通奧地利維也納,而近代俄羅斯則一直想染指土耳其,就是想為黑海找到海權的出口。
■金角灣:這個角形海灣將伊斯坦堡的歐洲部分一分為二,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優良天然港口,過去拜占庭和鄂圖曼帝國的海軍和海洋運輸活動均集中於此。現今海岸旁美麗的公園和濱海步道井然羅布,而附近的芬內爾(Fener)和巴拉特(Balat)則有很多拜占庭和鄂圖曼時代的木造房子、教會、猶太教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en 的頭像
    sen

    sen的異想空間

    s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